从鸡公山下来好几天了,有的片段总是萦绕在心田,不记录下来我总觉得少点什么一样。
我们是二伏第三天上山的,预报中的雨傍晚时分终于落了下来,也使得本就低了几度的山顶更多了几分清爽。放眼看去云雾时而聚拢抱团遮住了视线,时而分散如缕缕白练凌空轻舞,抚栏凭空一抓竟然一手清凉。看着云雾遮绕下的满目苍翠,迎着一阵阵夹杂着雾气的晚风,早已扫去了一连多天炎夏酷热烦闷的我们不约而同地说的最多的感慨就是——“惬意”。
鸡公山不愧是全国闻名的避暑圣地!
安顿下来后出门正赶上华灯初上,霓虹灯点亮的南街瞬间仿佛幻境一般,雨后的青石板路在灯光的照耀下好像是金色大道。青砖黛瓦在雨雾和灯光的映照下更加古色古香,街头歌手自拉自唱诉说着不同的故事,鳞次栉比的商店增添了几分繁华,烧烤摊升腾“烟火气”,美食街点亮“夜经济”。
好一个风情南街!
晚饭后的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边打听边向举办音乐节的地方跑去。我们大人走的稍微慢了些,居然还三番五次被问到哪儿去看音乐节。翻过一个不长的山坡,就开始不时听到一阵阵舒缓的轻音乐,我不知道这段山间小道会不会因为不远处有湖而叫做湖林小道,但我更喜欢因为这音乐节时的轻音乐而叫它音乐小道。音响声渐渐大了起来,不多久就看到前方人群簇拥处灯火通明,三个年轻人怀抱吉他,还有一个年轻人弹奏着电子琴,激昂的弹唱不时赢来阵阵欢呼,我听不太明白弹的什么唱的什么,其实这都不重要,身临其境会不由自主的被舒适愉悦的氛围包围着,我偶尔也会欢呼起来。
夏天的雨本就不稳定,而鸡公山上的夜雨更加不固定,还没好好静下来多听一会儿音乐,这不时袭来的山雨根本无法让你消停地感受音乐的魅力。终于当第四波山雨袭来的时候,人群由稀疏而变成了零落,我们几个中年男人也略带遗憾与不舍地在老婆的催促下散去。
快到住宿的地方雨又停了,看看表才九点半,我们几个的心思又活泛了起来,各自打发老婆带着孩子先回去,我们准备再去其它地方转转。
去哪儿转转呢?其实去哪儿转转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转转,我也不由得想起疫情初期被隔离在岳父家的情景,已经快十二点了,我蜷缩在沙发上,岳父一如既往地坐在椅子上边看电视边按摩自己的腿脚。有时候电视已经没什么正经内容了,即使是播着公告或者干脆就是“晚安”了,岳父还是时而眯瞪时而抬头看看电视。那一刻我忽然想到,岳父可能是看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看电视。其实我们似乎也一样,重要的是难得有这样的机会,我们只是想转转。南街其实也就三二里长,可能是天晚了,也可能是因为下雨的原因,街南要热闹的多,往北走没有碰到什么人。
那夜的雨真的有几分调皮,快到街的最北头的时候,刚停了十来分钟的雨又来劲了,而且还格外猛烈,尽管我们带着雨伞但根本不顶事。好在有一户商店还开着门,我们赶快跑到屋檐下避雨。
一位六十上下的大姐热情地招呼我们往门口坐,眼看站在屋檐下雨还是往裤腿上飘,我们只好往她家的雨棚下挪了挪。她家属于典型的私搭乱建、出店经营,两间门面商店外搭了四五平方的简易棚子,棚子下面摆了几件饮料和一个冰柜买着冷饮。我们三个男人的到来使得门口的空间变得有些拥挤,店主大姐把叠摞起来的凳子搬出来几个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估计如果不是我们的到来,大姐应该是准备收摊关门了。
闲谈中感觉大姐的口音很亲近,一打听原来跟我老家竟然是邻村的,与我一同行的哥们还是远方亲戚。大姐连忙端了茶水出来,还递上了烟。同行的一哥们推脱再三接过烟点上,大家的谈兴也更浓了起来,毕竟遇到同乡不易,遇到邻邦村的更是难得。大姐在山上已经三十多年了,因为自己的大伯子哥在鸡公山景区工作,所以自己一家也跟着过来了,但是大伯子哥现在已经退休了。
雨渐渐小了些,一个三轮车停到门口,原来是大姐的丈夫回来了。看着大哥麻利中略带吃力地把货物往家里搬,我太熟悉这情景了,因为我家也干着这样的营生。我们三个也陆续起身帮着搬东西,大姐两口子一边说着感谢的话一边卸着货物。大姐因为腰不好不能出大力,只能搬些轻的货物,大哥总是吆喝着让大姐别动,而大姐嘴上答应着却一刻也没闲着,究竟是人多力量大,三轮车上的东西很快被收拾好了。
雨虽然小了些,但还没停,我们洗了洗手又坐下聊天。大哥是我们邻乡的,话不多,主要负责外勤,在景区门口摆临时摊位,大姐虽然前些年因为雪大路滑摔着腰了,不能干重活,但也闲不住总是不停地拾掇着店铺。虽然体力差了些,挣钱不容易,但能够感觉到两口子彼此体谅、相互扶持,日子过得平淡却充满温情。我记得刚上班那年十一国庆假期,跟随在山下打工的一发小为了省钱而抄步行爬上山,一打听,她指着不远处一个挂着“龙子口”的地方说,就是从那里步行上下山,现在本地人还可以从这里抄近道进出景区。时间可真快啊,转眼已经二十多年,那时好像根本不觉得山高,也不觉得累。
我真的好想再走走这条山道!
同行的哥们遇到了亲戚似乎比我还兴奋,不停地攀谈着,大姐一家倒也没看出不耐烦。我不好意思就这样干聊着,突然也想吃点什么东西,于是就在商店里转转,准备搞点吃的。商店里的东西其实不多,与我老家父母开的商店十分相像,商场的出现,让父辈们的门店举步维艰,只能靠着老门头而勉强还没有关门,毕竟还有点事由,也算是个寄托,免得老来无趣。实在没什么好买的,我挑了几个袋装的鸡爪子和一袋瓜子。谁知准备付钱的时候,大姐却不说价钱,说是好不容易碰到,没法管饭,算是她请客了。我准备根据大致价格略微上浮下扫码付钱。大姐却干脆把二维码给收了起来。究竟是买卖不同心,我也是无论如何不愿占便宜,看着大姐准备撕开包装,我赶紧招呼着同伴冲进细雨中。已经走了好远,大姐还在后面追我们,嘴里喊着:“我收钱,我收钱,好吧”
我这人有点憨,最是见不得别人的好。回去的路上,我们一遍遍地谈论着大姐的善良。我也想起了小时候,跟着父辈春节走亲戚。印象最深的是,我一个干亲家在离街上大约二十五里属于最远的村庄住,那时交通不便,干亲以及他们庄的人,赶集经常会在我家落脚。我家虽然开着商店,但其实父母也都还是农民,田地也都是自家种着,但凡谁有什么困难都会伸手帮人家一把,特别是因为我家离乡卫生院近,每年帮着垫医药费不知道会有多少次。现在想来真是好笑又感动,那时到干亲家拜年,一天三顿都有好吃的,早上天刚亮父亲就被拉着到别人家吃饭,而进屋就是一桌子丰盛的饭菜招待。父亲酒量并不大,那几天可以说每天都是迷三倒四的,其实他很多时候,头一天的酒还没醒就又被拉去接着喝。也难怪他每次都是天不亮就拉着我偷偷回家,而我记得有时候我们还没走出村庄,就又被闻讯而来的老乡生拉硬扯地拽了回去。现在想来,那么丰盛的招待得起来多早开始张罗啊,而如今根本不用烧锅,只需要十来分钟的饭菜,一般都很少有人做了。
那个年代的人情味就是浓啊!而大姐的举动忽然勾起了我那时的回忆,也让我多了些对鸡公山的记忆,不单是那云雾、那山景,更有那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