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长信箱  |  区长热线:0376-3772020

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平桥文学 > 浏览

清明时节话清明

2024-04-03 来源:信阳市二高 作者:林守勇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等。清明节源于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节,扫墓祭祖本来是寒食节的习俗,到了唐宋时期,寒食节和清明节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祭祖扫墓、踏青访春的日子,即今天清明节。

 

    《淮南子·天文训》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清明节气交节时间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变动,并不固定在某一天,今年4月4日将迎来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清明。清明这一节气,气候暖和,草木萌发,杏桃开花,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扫墓,即为“墓祭”,也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北方叫上坟,有的地方将扫墓称之为“扫山”或“拜山”等,南方部分地区称之为“挂山”或“挂纸”。拜的“山”分两种:一种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内的祖辈,称“家山”,拜祭家山称“家祭”;另一种是对宗族祖先的拜祭,称“祖山”、“大众山”,拜祭祖山称“扫大众山”。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又是传统节日,包含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扫墓祭祖与踏青访春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清明时节,桃红柳绿,春意盎然。扫墓之余,人们还可以到郊外春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清明时节天气变化节奏过快,阴晴不定,时风时雨。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寒食帖》的天气背景,都是清明时节。王羲之写的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响晴天,苏轼写的是苦雨如秋、小屋如舟的连雨天。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是暮春三月,穿上春装,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一同在沂水中洗浴,然后在求雨的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踏青游春的画面,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体现了尊奉自然的和乐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孔子所认同的一种生活情趣。


      而扫墓,则是基于孔子及其弟子的创造。有人认为,孔子葬母,率先兴起坟墓的葬俗。有墓才有扫墓之习。而其弟子子贡为孔子守墓三年,则进一步强化了墓葬规则。在历史上,关于清明可否扫墓,曾经还存在着两种争议,一种是不可扫墓,因为不合古礼,一种是支持扫墓,让民众表达孝道情怀。


     谈到清明从节气演变到节日的起源,一般会提到春秋时晋文公重耳和其忠臣介子推的传说,那是民众对寒食节起源的一种解释。两汉之际的桓谭在其《新论》一书中有记载:“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那段禁止用火只吃冷食的日子,就是寒食节。  

       

     周代《逸周书》载:“清明之日,桐始华。” 可能是“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的记载了。说的是到了清明这一天,桐树就开花了。古人认为这个时候天气回暖草木生长,春光明媚气象清新,可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明净”,因此将春分后的这一节气称为“清明”。
   
     清明从节气到节日的形成中还融入了另一个传统节日,那就是日期跟清明节相近的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


     由此可见,清明节的形成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三月三这三个节气和节日的结合。但这三者本来都与扫墓无关,清明节扫墓的传统是逐渐形成的。商代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祭祀和战争被看成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那个时候祭祀是在庙里,国家有庙,家族也有家庙,人死后埋藏是“墓而不坟”。公元前770年,以周平王将都城迁到洛阳为标志,春秋时代开始后,有了在野地里进行祭祀的记载,这就带有了墓祭的性质。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有记载说他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看到过很多坟的形状,有力地证明了春秋后期或者末期,就已经有坟的出现了。因为有了坟,才会出现到坟地里祭祀的现象。

 

    对于亡者的供奉,可以是鲜花,也可以是供饭,当然也可以烧纸,挂清明条。对于供饭,可以是放到坟前,供鸟兽食用,乞丐食用,也可以带回家食用。
   
     清明节以其特定的扫墓习俗,周而复始地提醒人们:祖先是我们的生命之源,祖先的功业是我们继续前行的立足之点。为此,我们必须慎终追远,永存一颗尊敬和感恩之心。

 

    “春光正好清明时,柳絮青冢寄哀思。”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描绘了清明节人们到郊外扫墓的感人场面。

 

     清明节期间,人们为逝去的亲人扫墓,是感恩他们为家庭所做的奉献;祭祀先贤、祭奠英烈,以此教育、激励人们要有奉献精神、忘我精神,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此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也是传承良好家风的时候,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以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祖先虽远,不可不敬。敬不在虚名,只要心诚意洁,带上鲜花、美酒,带着思念到祖先的墓前祭拜,祭拜时不一定非得烧纸钱。烧纸钱无非是世俗观念的映射,钱在人世间是通行证,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于是,老百姓就用烧纸钱的方式给远在天堂的亲人们送“钱”,希望他们不为“钱”所困,有“钱”花。其实,烧纸钱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宝玉之口所说:“......以后逢时按节,只备一个炉,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愚人原不知,无论神佛死人,必要分出等例,各式各例的。殊不知只一‘诚心’二字为主。即值仓皇流离之日,虽连香亦无,随便有土有草,只要洁净,便可为祭,不独死者享祭,便是神鬼也来享的。”对于中国人来说,祖先一直活在后人心中,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缅怀祖先的同时,我们也会得到教化,我从哪里来,我是谁,不忘过往,珍惜当下,努力地创造美好未来。

 

     稽自清初以来,始祖自湖北迁居河南,开垦五座山侧,厥后移居平昌村即林老庄,遂世家焉。至嘉庆中年,不戒於火,遭回禄之灾,族谱焚失其中,死绝存亡,支派紊乱,悉无所考。迨至人丁日以盛,礼仪日以疏於。始祖祭祀多略焉,虽祖孙父子世世相传,始祖坟墓遗留五座山,从未闻有亲临祭扫之举所可记忆者。应远公以下有坟有主,历年未缺祭扫,遂遵应远公为始祖。

 

     林应远(董氏)生士俊。林士俊(董氏)生以功。林以功(王氏、袁氏)生栋、梁。林栋(孙氏、樊氏)生国玺(老长门)、国佐(老二门)、国政(老三门)。林国政(字耆民,黄氏)生夙培、滋培、栽培。林夙培(字朝阳,陈氏) 生葱、茏、莪。

 

     天祖林茏(字世青,刘氏)生廷楹、廷荐、廷书、廷治。(据林氏家谱记载:廷荐出继林葱,廷治出继林莪。)高祖林廷书(陈氏)生典东、谟东、又东、训东、诰东。曾祖林典东(赵氏)生则华、则元、则昌、则德。祖父林则德(谢氏)生继国。

 

     踏青节与扫墓节有着一个阴阳互补的和谐。 踏青访春能让人们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感伤中走出来,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沐浴温暖的阳光,欣赏春天的风光,你看,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李花,金黄的油菜花。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草长莺飞,柳暗花明,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郊游、观赏春色的大好时节。 扫墓是悲伤的,踏青是快乐的,哀以乐感,乐以哀感,一体两面,这便是中国人的大智慧、大幽默。

每日推荐

推荐图文

热门文章

主办:中共信阳市平桥区委宣传部

承办:平桥区融媒体中心

邮箱:xyjcpq@163.com

微信公众号:pqwx006

平桥新闻网简介 网站声明